“无接触金融”增加金融犯罪风险 近五年虚拟货币洗钱金额逾330亿美元
2022-05-07 09:43:45

伴随着新技术、新形态金融资产等的出现,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发展。新冠疫情更加速了“无接触”金融服务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反洗钱监管工作面临着身份核实、网络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挑战。

ACAMS(公认反洗钱师协会)第13个亚太区反洗钱/反金融犯罪年会于4月23至24日在线上举办,以“证明法规遵循成效”为主题,探讨在疫情下,如何精准研判风险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加强反洗钱工作的成效。

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朱立翘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反洗钱工作的重点是防范、侦测和遏止,当前的反洗钱工作应继续采用‘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在科技、数据、合作三方面加强反洗钱监管工作。”

疫情催化数字化金融服务

2019年底新冠疫情暴发打乱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节奏,疫情防控的要求以及线上服务的普及,为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难题。

朱立翘指出,疫情带来了对金融机构的资源分配和风管能力的挑战。首先,金融机构在疫情期间需同时专注抗疫工作,保障员工和客户的健康,并密切留意新的风险和可疑交易。其次,互联网商务和网购更加普及,网上诈骗的个案也因此大幅上升。

同时,在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下,新冠疫情进一步加速了“无接触”金融服务的发展。朱立翘表示:“远程开户和网上金融交易给客户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也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傀儡户口,增加金融犯罪风险。”

“无接触金融”服务的特点在于“非面对面”,其监管重点在于身份核实。公认反洗钱师协会大中华区反洗钱合规策略总监李娜向记者指出,对于客户的身份识别,FATF(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提出,“有效的客户身份识别是预防风险的关键”。她表示,建立合适的数字身份识别系统,将有利于高效解决新的业务形态下的客户身份的识别问题。

朱立翘则认为,对于银行提供远程开户和线上服务,应符合相关监管要求(包括须通过身份验证和身份配对)、身份核实技术的可靠性,以及银行风险评估的全面性三项主要原则。

据朱立翘介绍,超过90%的香港零售银行已经向客户全面或者积极准备提供远程开户服务,并且按照本身情况采取合适的风管措施,其中绝大部分都利用金融科技监管沙盒和聊天室与金管局就应用科技方案尽早沟通,并且在充分试验后才正式推出市场。

坚持“以风险为本”

疫情是数字化金融服务的催化剂,但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是时代的趋势,其带来的挑战并不止于“无接触”金融。

朱立翘表示,科技进步大大提升了金融交易的速度和广度,但同时也会增加防范和侦测可疑交易的难度。在此情况下,骗徒的金融犯罪活动得到便利,在线上进行客户尽职审查时涉及被冒充身份的风险也比较高,网络和数据安全环节也迎来挑战,各种风险环环紧扣,因此必须能够从宏观角度作出全面的风险评估。

本资讯链接: - 漫观天下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发布此文为传递更多市场信息,不代表漫观天下的观点和立场,请自行参考。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